2021/10/11

徐永泰:格達費之子的學位與蔡總統的論文/LSE與UoL的困窘

 

2019-12-02,原始出處:https://www.worldjournal.com/6654945/上下兩篇

 

前言

2002年利比亞領袖格達費的兒子賽夫,進入倫敦政經學院(LSE)研究所,經過6年取得哲學博士。利比亞政府因為資助LSE經費發展北非研究計劃,與LSE互動,LSE校長還一度擔任利比亞政府經濟改革的顧問。賽夫得到博士學位後,利比亞資金陸陸續續進入LSE,英國與利比亞關係惡化後,LSE學生強烈抗議,社會輿論痛批韃伐,校長Sir Howard Davies辭職,表面上好像結案。事實上,這段過程曲折離奇,情節起伏緊湊。LSE是倫敦聯合大學(Federated University of London)18個分校的一份子。在2008年以前,LSE的學位是由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UoL)代為頒發,如果學位已經頒發,LSE想撤回這個PhD也有困難。2008年後UoL決定讓LSE自己頒發學位,以別於UoL,也各自對頒發的學位負責。

為什麼要將賽夫與蔡總統兩個人的學位和論文來比較呢?原因是兩人都在LSE先後求學,他們的論文都遭受到民眾的質疑,LSE是兩者間的最大公約數,LSE和UoL是唯一能夠給各種疑團據實回答的機構。

賽夫在LSE的求學過程

2002年剛滿30歲的賽夫‧格達費來到LSE。他的身分特殊,他父親穆罕默.格達費是統治利比亞近40年的政治強人。利比亞是世界第17疆域大的國家,人口少,石油貯量豐富,2010年間每日產量達150萬桶。賽夫是父親的第二個妻子所生,因聰明而受寵,在首都黎波里大學(Tripoli)念完機械工程學,前往奧地利深造拿過碩士學位,2003年又拿到LSE 的M.Sc.碩士,2008年取得哲學博士(Ph.D),還具有繪畫能力,能說阿德英法四國語言,生活上是個紈袴子弟,經常舉行派對,與英國名流和美女同進出。英國王子安德魯曾在白金漢宮宴請過他。

2008年英國與利比亞的關係惡化,LSE被英國主要媒體(包括Guardian 衛報)抨擊,賽夫學位也被質疑,最終醜聞爆發。2011年LSE委託校外機構(當時校內的作業已經缺乏公信力)作出Woolf Inquiry獨立報告 (http://www.lse.ac.uk/News/News-Assets/PDFs/The-Woolf-Inquiry-Report-An-inquiry-into-LSEs-links-with-Libya-and-lessons-to-be-learned-London-School-of-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s.pdf)。哈利. 沃夫爵士(Lord Harry Woolf) 是英國退休大法官,德高望重,為LSE重金聘用,用了七個月(2011年3月到10月),長達185頁,向社會大眾交代LSE 與利比亞的關係,和LSE在這個醜聞事件中應當學到了什麼教訓。

賽夫希望在LSE攻讀政治學博士,但政治和公共行政兩系都認為他沒有足夠社會科學基礎,不同意他直接念博士,只能先進哲學政策和社會價值碩士班(M.Sc.in PPSV Philosophy Policy and Social Value),他念了一年,2003年取得M.Sc.學位,想繼續攻讀政治學博士,政治系沒有答應。

賽夫是格達費愛子,經濟條件富裕,想念的科系和他本科機械系不對稱,學校就給予協助,既然政治系不收,那麼就試哲學系。哲學系起初也不同意他直接念博士班,經過商議過程,被哲學系收下進入Mphil/PhD 碩博士課程班,還幫他找到一個準博士生作助教。學校院際之間的意見混亂模糊,最終在一種不清楚的情況下讓賽夫進入博士班,沃夫報告中指出這是學校犯的錯誤。

2003到2008的五年漫長期間,賽夫正值青壯年約35歲,又是格達費指定的接班人,參與利比亞供應歐洲的石油業務,經常坐私人飛機出差。學校指定的準博士生陪他補習功課,一星期四天在飛往歐洲大陸的私人飛機上,賽夫在飛機上接洽業務電話不停,有空才與助教討論功課,談談停停,停停談談,助教變成空中書僮。

賽夫怎麼寫他的論文過程,如今已不可考,坊間說是以賽夫捐助的利比亞Monitor Group基金會的槍手代勞,但找不到直接證據。沃夫約談了54個教職員和校方單位,資料相當豐富,最大遺憾是無法約談到賽夫本人,因為他此時已被叛軍逮捕入獄。

賽夫的論文題目是“ The role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democratisation of glob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from 'soft power' to 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 ”(文明社會世界政府組織民主化扮演的角色:從軟實力到決策集團?)。根據LSE學生記錄,他曾有過四個有名有姓的指導老師,博士口試時兩個主考官(LSE 的Dr. Baron Meghnad Desai,及南漢普頓大學的Prof. Antony McGrew),LSE哲學系有全部記錄。根據兩位口試考官的考評記錄,賽夫的口試過程並不是百分之百順利,經考官要求賽夫更改論文部分,更改後才完成博士資格程序。通過口試過程,記錄(Board of Studies)完整,頒授學位,板上釘釘,是一個如假包換的學位,無法撤回。

賽夫通過口試2008年10月31日之後的六星期,他的指導老師海德教授(Prof. Held)向賽夫建議捐錢給LSE創辦全球政治學(Global Governance),擴大招生,促進利比亞現代和民主化。導師向已經過口試的學生要錢辦學,創造雙贏,未有不可。雙方同意數字是150萬英鎊,分五年給付。說巧不巧,2008年第一筆賽夫名下基金會15萬英鎊進LSE戶頭,剛好是頒授博士學位給賽夫的同一天,此事被攻擊成學位與捐助有對價關係。事實上,口試通過是六週前的事。只因此時英國與利比亞關係惡化, 英國政府已經沒收格達費政權在英國約10億英鎊的資產,媒體輿論開始攻擊賽夫以錢施惠,趁機打落水狗。

2011年2月利比亞內戰開始, 同年10月格達費被叛軍擊斃,賽夫則逃往利比亞南方, 11月被捕,2015年被判死刑,經世界人道組織求情,因他曾有幫助利比亞現代化的貢獻。他于2017年被釋放,苟延殘喘迄今。求學的歷程和緊接來的戰亂環環相扣,像部精彩連續劇。可謂:博士誠可貴,誠信價更高,若為生命故,兩者皆可拋。

諷刺的是當賽夫身陷牢獄,LSE和倫敦大學的學生仍要求LSE應當退回利比亞的捐贈,甚至一度還強行佔領校長辦公室抗議。英國最暢銷的Daily Mail于3月7日報導,逃亡中的賽夫憤憤不平地對記者說:「幾個月前我在倫敦演講時(Oct 2010),他們(LSE)還把我當貴賓,現在那些”懦夫們”已經背叛。」(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SE%E2%80%93Gaddafi_affair)

切斷利比亞關係,UoL沒有撤回學位

沃夫報告說,LSE教授向賽夫要求捐助獎學金的時候,動機「合理正當」。在LSE 理事會 (council) 幾次會議中,所有與會理事也從未反對接受來自利比亞的資金。利比亞內戰爆發瞬間,英國輿論和社會價值與利比亞政府的獨裁制度產生衝突,所有原先與利比亞有關的學術單位都被嚴格檢驗。可是賽夫的口試記錄證明學位是真的,LSE 的立場尷尬無比。在學生抗議、媒體韃伐下,導致校長Howard Davies一人下台平息紛爭。校長下台之後,倫敦大學校仍決定不撤銷賽夫的學位,畢竟博士論文和口試記錄完整,如果撤銷學位,就是否定所有口試教授的人格和尊嚴。沃夫的結論:LSE 做錯的是不應當與一個暴政政權合作,接受其資助,而不是頒予賽夫博士學位的過程,所以UoL沒有撤回。

詭異的是LSE校長Howard Davies辭職後,不久反高升為英國皇家蘇格蘭銀行(Royal Scotland Bank)的總裁,這正是英國人處理事務的圓融或圓滑之處。

沃夫獨立報告給LSE的建議:

沃夫獨立報告提出LSE在此案中的主要錯誤如下:

1.賽夫入學成為PhD生的過程模糊不清。

2.學校學術和行政單位(財務)管理上有嚴重失誤。

3.學校發展太快,從1976到1982年間,LSE 學生從4,000人增到11,000人,作為一個私人公司投資LSE, 收入成長三倍,但管理法規和相關學術道德監督單位未能與時俱進。

4.接受利比亞的捐贈審查欠嚴謹,與不符合英國利益的格達費政府作學術夥伴,牴觸英國利益。

他在結論中給LSE提出多點建議(參閱Woolf Inquiry P. 142-143),筆者選出幾項最重要的參考如下:

1.LSE必須建立起道德法規(Ethics Code)和成立學術倫理委員會(Ethics Committee),學校必須遵行和經常自我檢查, 避免影響到學校名譽。

2.學校必須確保收博士生的標準和過程前後一致,嚴格把關入學資格。

5.學校必須嚴格規定學生的研究是獨立的,不可以接受外力幫助,任何有疑的部分必須調查。

7.學校的所有學術單位必須隨時保持警覺,對師生的操守嚴格監督。

8-15.有關來自學校之外的捐贈,學校必須嚴格檢驗,校友會和學校開發處(ODAR:Office of Development and Alumni Relations)需建立健全捐贈法規,確保學術倫理不相違背。

必須了解,2008年是一個UoL和LSE頒發學位的分界時間點:在這之前UoL 代為頒發LSE 畢業學生的學位;2008之後LSE 自己頒發學位。(參考https://en.wikipedia.org/wiki/University_of_London) 賽夫的學位是2008年UoL 頒授的,UoL為此替LSE扛了責任。

LSE與蔡總統的論文和學位間的重重謎團

LSE和UoL在沃夫報告出爐後的九年之內,似乎又重蹈覆轍,再次面臨學術倫理問題。棘手的是蔡總統的論文門案例(1983)是賽夫案子的20年前,學校自我調查的難度更高,學校信譽再一次被嚴重挑戰。這一次橫跨36年的懸案,再一次將UoL捲入風暴,主要的問題還是發生在LSE:

A.為什麼蔡總統的私人論文拷貝在離開學校36年後,才于2019年6月送進LSE的婦女圖書館?這本私人論文拷貝與其他LSE同學的論文外觀和呈現格式均不一樣,而且是以「書籍」登錄在婦女圖書館。

B.為什麼存放蔡總統私人論文拷貝在婦女圖書館,而不在收納博士論文的Senate House Library和 IALS Library?

C.為什麼Senate House Library和IALS Library迄今仍然看不到蔡總統的論文拷貝?

D.為什麼 LSE 提不出誰是她的博士指導老師?拿不出口試考官的考評記錄?

關於上述問題,LSE始終不能給一個完整答案。LSE 的官網於2019年10月8日發文說明她曾寫論文“ Unfair Trade Practices and Safeguard Actions”于1984年獲得LSE的PhD 法學博士,學位由UoL頒授。但LSE的聲明與UoL圖書館的說明矛盾,圖書館說沒有收到論文,LSE官網聲明說有,真相到底如何?有關蔡總統取得學位的口試資料在UoL 的資料室,還是在LSE的資料室? 兩個單位必有一個要負責說明,如果將這記錄一次公開,必能杜悠悠之口,將所有疑問擺平,為什麼就是不能呢?

2019年11月8日LSE資料部門回信聲明1984年的學位是UoL頒發的,因此儲存口試考評報告(Examiner's Joint Report)資料的責任不在LSE。如果有,應當在頒發學位的UoL。LSE似乎又將責任推給了UoL。 不過LSE資料部門的回答,的確證明LSE的官網聲明稿嚴重誤導。如果沒有口試考評報告,怎麼能證明學位取得的手續是完整的呢?這不是自相矛盾?

LSE/ UoL當今面對的窘況:

1.賽夫的學位與蔡總統學位論文兩個案例問題發生的背景不同。賽夫的學位頒授後, 出現的是英國/利比亞關係的政治問題,在中東的問題上美英/利比亞的政策是對立的。利比亞獨裁政府倒台後,LSE切斷與利比亞的財務關係,LSE校長和校務委員會相關單位做了自清專案,成立學術倫理委員會,損傷的名譽似乎在2011年底止血。

2.蔡總統的學位和論文疑點,純粹是學術倫理問題。LSE 和 UoL 分別是審核論文和頒發學位單位,不應彼此互推責任。LSE 說學位不是我們頒發的, UoL說我們只負責頒發學位,中間缺少一塊通過博士論文口試的過程和記錄。那麼誰要負責提出說明呢?

3.據總統府的說法,蔡總統從1983年繳交論文和 1984年取得學位,到2019年補送私人論文書籍到婦女圖書館,前後橫跨36年。如有瑕疵,豈不是傷了數十年的UoL和LSE校譽?目前LSE既提不出1983/4年的博士口試考評記錄,又解釋不清楚為什麼事隔36年後,才于今年6月將一本書登錄到婦女圖書館當論文,2019年10月此一私人散頁紙本又由台灣國圖館轉錄成電子檔。這種種不符正常呈交論文規範的動作,讓人不得不啟疑竇。

4.這種種疑點已經推到了University of London 和 LSE的大門。蔡總統所屬的LSE法律系照理都存有檔案,或者是沒有經過口試的過程而沒有檔案。既然LSE資料檔案室(LSE Information and Records)說LSE法律系沒有這種資料,那麼這個法律博士學位是怎麼頒發的?LSE不能僅靠發表聲明,而對取得學位的口試過程做模糊交代。是否LSE無法提出證明,而將責任推給UoL?

5.UoL則保持緘默,目前尚未說明。UoL不是當時LSE學術的直接監督部門,又怎能提出博士論文主考官的考評記錄?這包括誰是兩位口試官(一位LSE本校教授,和一位外校教授)?論文是不是一次過關?需不需要修改?這不是UoL 可以憑空提出的,不是嗎?

UoL 和 LSE最終需要回答的問題

拿出1983年蔡總統博士論文口試考後的考官綜合記錄和報告,以證明頒發學位程序的完整性。拿得出就解決一切疑點,拿不出的話,也不能避重就輕,一直拖延下去,這不但讓校譽嚴重受損,更加重外界對蔡總統的名譽質疑,這正是LSE或 UoL進退兩難,最困窘之處。



徐永泰:上雙鎖的潘多拉盒子

 

2019-09-23,原始出處:https://www.worldjournal.com/6521373/article-%e4%b8%8a%e9%9b%99%e9%8e%96%e7%9a%84%e6%bd%98%e5%a4%9a%e6%8b%89%e7%9b%92%e5%ad%90%ef%bc%8f%e8%94%a1%e8%8b%b1%e6%96%87%e8%ab%96%e6%96%87%e8%ae%80%e5%be%8c%e6%84%9f-ii-%e4%b8%8a/上中下三篇

 

我上一篇文章登出後,引起很多回響,每天朋友來訊詢問關心。蔡總統也關照我,希望我評論時謹慎一點,真是謝謝她的指教。我惶恐深怕如果有什麼錯誤,會誤導社會大眾。文字陳述論文要負責任的,做為一個歷史學者,我必須審視自己的文章。上周9月13日和16日的倫敦政經學院(LSE)之行,覺得我僅能在論文形式上做描述和推論,就論文的本身來說,因為受限於在LSE閱讀論文的規定,我也無法做任何的衍生性理論,發表自己的意見。但是此刻因蔡總統的提醒,讓我覺得我有必要把自己想到的疑點做作更深入的了解。

一翻兩瞪眼的事 何須反覆討論

檢驗蔡英文總統論文的動機:

首先我要說的是,本來這是一件一翻兩瞪眼的事,哪有這麼多的盲點?讓社會大眾浪費這麼多資源每天反覆在談,還有三位教授捲入法律訴訟,費時耗力真的不值。

可是多少教授學者,為了寫論文和著作,絞盡腦汁,挑燈夜讀,有的寫了幾年也沒有畢業。有的即使順利畢業,也沒找到有保障的工作。

就我個人經驗而言,1971-1974年三年半辛苦拿到第一個牛津大學近代史碩士,此時經濟上已經窘促,無法續攻博士。畢業後前往紐約找事,碰到1974石油禁運和經濟蕭條,幾乎整整兩個月求職碰壁,最後落腳在一家公司做簿記糊口。

2006年我事業已經穩定,32年後重回牛津再攻讀經濟史博士,此時經濟條件比32年前好多了,這個博士也還是念了三年半,於2010年取得牛津大學經濟史博士學位,前後七年,論文也登錄在牛津大學和英國圖書館,並在同年在德國論文出版社出書。

看到今天總統對質疑她論文學位的三位教授提告,我感同身受,心有不平。學術界的待遇好不好大家心中有數,但學術地位是他/她們唯一的驕傲和尊嚴,學生的尊重是他/她們唯一的安慰。而今老師被告,在學生的眼中,他們信譽被質疑,好像斯文掃地。多少的老師歎息,多少的家長對學校存疑。

LSE婦女圖書館中的折磨:

我今年6月暑假赴英國牛津大學母校,撰寫我的第六本書,閒空休息時從YouTube看台灣的節目和新聞,第一次從電視上了解了這個論文門事件。對三位被提告的教授,我一個都不認識,也不知誰有什麼政治立場,但對他們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求真精神敬佩。知道他們在求真相,為學術圈爭取一塊乾淨空間。

看了「童溫層」直播節目,我想在這裡特別向兩位主持人童小姐和楊先生致敬(我也不認識他們),他們抽絲剝繭、公平公正地耐心分析,讓我學到很多貿易法的知識,對照我在LSE抄的筆記,慢慢看懂了蔡總統最近送進LSE圖書館的這本嶄新外殼的論文本。我滿同意童小姐說的,法律是道德的最底線這一句話。

9月13號中秋節那一天星期五,我一個人在英國,無心賞月,就去了倫敦政經學院,閱讀這一本篇充滿爭議性的,世界上唯一的蔡英文總統的論文拷貝,一本畢業35年後出現的「私人」論文拷貝。

我今年71歲,剛動完手術,經常要上廁所,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從牛津去倫敦搭公車、走路、坐火車、轉地鐵兩次,吸地鐵的髒空氣,來回一趟要五個小時。週末LSE圖書館檔案室休息,我星期一再去,一共看了兩次。

在倫敦政經學院看這篇論文時,被要求不准拍照不准影印不准帶鋼筆手機等限制我已說過。但不能帶水進去喝,這就難過了。上廁所必須將拿到手中的論文重新放還玻璃櫃,上完廁所再回來看,重新取出,坐在被指定的位子,旁邊的圖書管理員不時用懷疑的眼光監視,偶爾假裝經過我位子旁邊,看看我的筆尖是不是帶有攝像頭?這與我在牛津聖約翰學院的圖書館,望著窗外美麗的花園,自己有一個大桌子,安安靜靜的讀書,是一天壤之別的對比。LSE這樣對待一位年過70的學究,為什麼?不過,這到底是不是LSE的問題呢?

我第一天看到論文的時間已經剩下不多,沒有上廁所,也沒有喝水。週一再去了上下午,為了加緊抄寫,也忍了沒有去廁所,當然閱讀期間,也沒有喝水。結果星期一晚回到牛津後就咳嗽感冒。

我寫的讀後感報告很長,報社要登必須要有足夠的版面,光排版就占掉整頁,其他廣告都排不進,報社一定損失不少收入吧?但我堅持,報社如果要登,不可刪改或刪減文字,必須接受我的條件:照單全收,一字不改,完全登出。

感謝報社維持中立持平立場和尊重我的要求。紙本版面可以做到,電子報則分成三個部分由報社數位平台發出。我過去出了五本書,卻很少在報章雜誌發表短的文章,尤其在政治方面。我沒有任何動機,只想替幾位被提告的教授和關心政治人物誠信的大眾提供一些我個人看到的資料,這是我寫第一篇讀後感的原始動機。感冒一直沒好,我更沒有準備要寫Part II。

但是看到蔡總統的回應媒體時說「論文不是在那裡嗎?」又引起我的好奇心,把想到的幾個重要問題一併提出:

誰在設限?為什麼要設限?

誰在設限?為什麼要設限?在LSE婦女圖書館那裡的論文拷貝是什麼年代的版本?是論文嗎?還是私人文件?誰擁有這本新論文的版權(copyright)?

到底是誰在設限?為什麼要設限?在LSE圖書館看一本受限制的書,飽受煎熬,不能引用,就沒有正面的學術貢獻。向誰投訴?管控設限來自何方?如果你花了一個月慢慢手抄全本論文,你還是不能引述論文延伸的信息,又達成什麼學術目標呢?這有沒有符合英國自由法案(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2000)的原則?我問了圖書管理員,到底這個限制是誰的決定,有沒有時間長短?難道是永遠的嗎?圖書館員都無法回答,要我email給Clive Wilson,Library Enquiry Manager。目前也還沒有回應。

有時最困難的問題,答案就在最容易看到的地方。

LSE官網站登錄的這本論文是2019年6月28日登錄,論文著作版權是屬於蔡英文的私人拷貝:首先在閱讀它前,圖書管理員提醒我要看這本論文封面上的白色封套「讀前聲明」,上面是這樣寫的:

我知道這本論文的所有權屬於作者,如果沒有得到作者本人(蔡英文)的書寫同意書不准翻印、引用,和引述衍生出來的訊息。本圖書館一般允許大家閱讀,但基於目前大家對這本論文的興趣,除非得到作者的允許我們決定不讓任何人作拷貝或翻印

台灣在討論這件論文被限制的事情常會提出同一疑問,為什麼這樣一個高級學府會做出這樣近乎不合理又嚴格的要求?林教授和我先後提出的缺頁和質量問題,大家又問LSE怎麼可能接受這樣的論文?

論文形式已經檢驗過了,剩下的就是要檢視論文內容了,可是圖書館把不准的條件告訴你。

再來,為什麼LSE婦女讀書館檔案室可以接受一個35年前畢業生補交的博士論文拷貝?條件是什麼?

前思後想,再仔細研究我們的資料,終於我想到了答案,不敢藏私,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LSE圖書館的記錄,這本新論文是2019年6月28日登錄。這是蔡英文她的私人拷貝(personal copy),這份拷貝的版權屬於蔡英文(文字裡沒有說是總統),不是屬於LSE圖書館。請看下列LSE放在這本新論文封面上的備註文字:

The Copyright Declaration on all our theses states:

"I recognise that the copyright of this thesis rests with the author and that no quotation from it or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it may be publish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consent of the author."

Therefore, although fair use copying is normally permitted, given the current interest in this thesis, we have therefore taken the decision to restrict copying of any part of this thesis unless the researcher already has the author's permission.

注意到“..the copyright of this thesis rests with the author.”這一句話嗎?這本論文的版權屬於作者。

A就不是B,除非是數學概念A=B。換言之,這就不可能是35年前學校要求繳納的論文,如果真是A=B,那麼這份拷貝就屬於倫敦政經學院(Property of University of London),而不是2019年才送進來的。

屬公共財產的論文沒有閱讀限制。比較一下蔡英文的同期同學論文Dr.N Rossi的博士論文就能了解。姑且不談他的論文與蔡英文論文的外形差異 (藍色vs.黑色),不是燙金的,一本是1984年的,一本是2019年的。我們先來看這本論文上面備註,它的所有權屬於倫敦大學(property of London University),存放在一般性的圖書館。除了不可以把它帶出圖書館(It may not be removed from the library),你隨時可以借閱,轉述內容,沒有限制,毫無禁忌。為什麼?因為它是屬於LSE圖書館的。

換言之,如果它是學校和作者的公共財產(public property),就必須依據學術傳承倫理,有讓學者參考引用的義務,因此誰都可以借,或引用或拷貝,即使有拷貝限制,但拍照錄音,只要合乎讀書館規定,都可以。

蔡總統這一本新拷貝不是學校的公共財產的論文,是私人的拷貝:它不是蔡英文35年後為了學校規則補交上去的,而是「存放」在學校的「私人拷貝」。除了讓你拍個外殼,概念上99%是不可以使用的。有沒有把大家說暈?如果這是蔡總統的私人拷貝,即使是複製,那麼它也不太可能是35年前按照規定繳納的那一本論文。

關於這點,林環牆教授已查證過在2019年6月28日之前,所有倫敦大學的三個圖書館(LSE Library,IALS,Senate House Library),還有匯集全世界所有博士論文的英國圖書館(British Library),蔡總統的1983年論文都沒有找到。

唯一的解釋是三個圖書館都丟了?問題是,2015年前,連論文的資訊都沒有。為什麼2015年的資料又有了呢?請看林環牆教授的獨立報告。(點這裡,看林環牆調查報告)

順便簡單介紹LSE三個圖書館的層次和類別:LSE Library是一般大學部和研究生部的一般圖書,加上歸屬LSE下面的婦女圖書館,大多藏私人文檔。IALS是法學研究圖書館,專門收集法律相關的文件,包括法律博士論文。Senate House Library(正確翻譯:法學總圖書館,英國沒有Senate,翻譯成國會圖書館有點牽強,聽起來像屬於政府機構)收集書籍品質層次最高,收集最有價值的政經圖書,包括LSE的博士論文。如果不夠詳細,請見諒和上網自查。

登記格式不同 pages vs. leaves

蔡總統論文在圖書館登錄的疑點 pages vs. leaves:

我先說幾點:第一,她的論文登記格式(Format)上面說的論文有365 pages,而不是365 leaves。如果你去查其他LSE博士論文,登錄的是多少leaves。兩者的區別,前者是一般版本的論文,後者是LSE經過驗證的正本論文。這個英文字pages vs. leaves的差別非常重要,是一般論文本和校方收錄論文本的不同。

第二,如果是LSE畢業生的博士論文,必須登錄作者所屬的科系,如經濟系或人類學系等,後面再加上London University, 而蔡總統的論文則只有登錄為名字,沒有所屬的系,直接跳到London University。

第三,蔡總統的論文登錄,加上了一個備註,「這是一本2019年提呈給圖書館的英文.蔡的個人原論文拷貝」。對其餘有興趣的可以去網上查,因為這個是LSE Library公開的資訊。

蔣介石後代把蔣介石日記寄存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胡佛研究院圖書館,蔣氏日記檔案只准抄看,不准影印,不准掃描,不准照相,也不准喝水,規定與LSE Women’s Library Reading一樣,因為蔣氏日記的版權還是屬於蔣家的(the copy right rests with Chiang’s family),閱讀規定就由版權所有者決定。到胡佛研究院檔案室用身分證,進去簽一份不可外洩內容的同意書,進入圖書館就必須遵守如LSE一樣或類似的嚴格閱讀規定。

胡佛圖書館對蔣家存放的唯一一本蔣介石手寫日記的解禁期從保管起到解禁是50年。什麼概念呢?現在在日記中若還找到一些爭論性文字,但不能轉述或拷貝或引用衍生,50年以後才可以。但50年以後很多人都走了,到時解禁隨便你怎麼說都行。

蔣介石日記雖然存放在胡佛圖書館內,但所有版權仍屬於蔣家後代,要定什麼樣的閱讀規矩,也是蔣家的決定。

個人存放,版權歸我:

依我個人理解,蔡英文總統處理她的論文用的可能與蔣家處理蔣介石日記同樣方式?所謂「個人存放,版權歸我」?是不是她把她的論文當成歷史垂名的蔣介石的日記請LSE同樣對待?所以這本論文立下的閱讀規矩與蔣氏日記雷同,只是不同國家不同圖書館而已。我想請問,2019年6月進入LSE圖書館登錄的論文,是不是以「存放託管」的方式登錄的?

以她的總統身分,存放一份總統私人論文拷貝珍藏版給倫敦政經學院婦女圖書館,也是LSE婦女圖書館極大的光榮,不是嗎?如果是,那不是更要大家分享和閱讀嗎?

LSE婦女圖書館在這本珍藏版上說明,如沒有作者的同意,任何人都不准刊載其內容之引述或其內容衍生的信息;加上LSE圖書證需要申請審核手續,增加閱讀困難度,而最終仍是只能看不可以引述。

對於有沒有論文的議題,吵鬧喧嘩不停,蔡總統回答記者說:不是有論文嗎?記者問她有關限制的規定,她說她不知道LSE本身有些什麼限制規定,她要去了解一下。

那麼請問蔡總統,你去了解的時候可不可以問一下,這本剛送進LSE婦女圖書館的論文拷貝封面上的有關版權和閱讀限制文字是誰要求的?如果不是LSE,請你寫信給LSE婦女圖書館檔案室,告訴他們只要是台灣同胞,統統可以看你的論文,也可以引述。如果是LSE加的,我們就根據您的信函跟LSE圖書館交涉,爭取閱讀的自由,可以嗎?

我們從這個方向去探討:誰有答案問一問就知道了,我想蔡總統應當是知道的,因為論文的版權在她手中,規定如何閱讀的條件的設限也在作者蔡總統身上,不是嗎?看到新聞說一位林姓學生跑到倫敦政經學院LSE看論文,報導說他看論文沒有任何困難。我想要知道,總統府那個部門可以拿到這個授權書?我相信很多人會去申請,包括我在內,請總統府對申請人一視同仁,都予以批准。

重點還是論文內容:

論文的品質與拿不拿到學位真的沒有直接的關係,按英國制度兩位主考官要通過一篇論文,設下的條件也不相同,有什麼特別狀況都不知道。很多對這論文有興趣的人,一直環繞在鑑別這本論文真偽的環節上,譬如長得什麼樣、為什麼35年後才updated、審查如外殼裝訂形式、內頁章節編排等。

現在看來,我們查證的恐怕只是蔡英文總統存放在LSE的一份私人物件:它可以是一幅畫,可以是日記,可以是論文草稿,也可能是35年前上交同一本論文的拷貝(因為紙殼不一樣,而內容相同)。但不會是LSE圖書館根據博士學位通過的鑑定正式程序而收錄的。如果是,那它就早已經成為倫敦大學的公共財產,所有版權就屬於倫敦大學,早就建檔入案,人人可看了。

蔡總統對我們這些學究作了隔行如隔山的評論,想來真是自慚,我們的確對蔡總統的論文奧妙無法窺視。根據目前婦女圖書館典藏室的規定,即使我閱讀後理解了全文,也無法引述評論;如果胡亂評論,受到譴責或面對法律責任。任何本來要認真學習的學者也知難而退吧?因為這一本論文是蔡英文的私人拷貝,所有版權是她的,給不給你看、怎麼使用論文的資料,必須由作者決定。

我也希望蔡英文總統她有優質的論文,與大家分享。但這個版本的論文內容無法引用轉述,我們就無法源支撐探索,無法「隔山看行」。

我們只能視這本2019年的6月論文版本為LSE的私藏檔案。它與學位的頒授、學歷的認證應當是沒有關係的。儘管左看右看前看後看,看了個夠卻不能引用,就沒有學術意義。

經認證收錄的版本 才能釋疑

大家要看的是1983年被學校收藏,作為公共財產的版本,只有那個經過認證和經過收錄的版本才能夠將一切疑問澄清。如果現在存放的新版本與1983年版本內容一樣,我們就可以正式向擁有所有版權的倫敦大學收藏正式論文的圖書館填單借閱,不受任何限制。而不是看一個版權只屬於私人,不與倫敦大學校共同擁有,閱讀必須受制於私人設定條件的這個版本。

簡言之,只有那本1983的版本才有經過考官認證的程序,有正式的登錄,和主考官口試過,做過考評的,才是倫敦大學擁有版權的正本。我們已經理出了邏輯:如果LSE圖書館有蔡總統1983年繳納的論文版,那就是公共財產,版權屬於倫敦大學,是可以借閱、可以引述的、沒有閱讀限制的。

下面是我的看法:

論文的「內容」放在保險箱裡,只有作者有鑰匙:

用大白話說吧,有沒有論文的實體?有,在LSE圖書館的特殊檔案室,看起來它像關在籠子裡,想看的人必須在LSE婦女圖書館檔案室,在限制條件下閱讀。論文的內容也可以看得到,但不可以刊載其內容之引述或其內容衍生的信息。什麼意思呢?你可以慢慢地讀三天,細細地抄三天,但不可以將內容轉說出去。你想這麼做,就必須經過作者本人的書面同意。作者不同意,雖然你千里迢迢來到這裡,你還是只能遙望著這個上了雙鎖的潘多拉盒子,不知何去何從。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你即使是內行,你也沒轍。

打個比方吧,我開了個很火的餐廳,從廚房裡冒出香味,隔壁的小彭想要一探究竟,問我到底香味是怎麼產生的,想來學學。我要小彭簽一個具結書,他可以進我廚房來看,但不可以轉告別人我用什麼怎麼做出這麼香的味道和使用的材料,也不可以寫小抄或照相錄影錄音。進到廚房後發現我的香料中竟然有一種很臭的魚露作為調料,小彭發現了這個秘密出去後告訴了賀大姐,我立馬就提告,你自己衡量一下輕重,以後小彭你還要來聞嗎?有幾個勇敢的小彭呢?

試想,如果你是研究的學者教授,冒著失信去職的風險,看完蔡總統這本私藏論文後轉述內容?你敢嗎?

上了雙鎖的潘多拉盒子:

蔡英文總統這一本論文是2019年6月登錄的版本,存放在不需要認證學位的LSE婦女圖書館的檔案室。它與1983年那本必須經過驗證後登錄的論文是沒有直接關係的。前面提過,蔡總統這本新論文的借閱雖然不難,但閱讀的條件不是針對學者。有一點點收穫的是我已經看了,我不能引述,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裡面沒有涉及兩岸的敏感政治問題。我也可以告訴你即使看了十遍,如果不能轉述或引用,再多的追風人去倫敦政經學院圖書館借閱,只是證明她有一本版權只屬於她個人的論文拷貝躺在LSE的儲藏室。越多的人去,只是越多的人告訴你,那裡有本私人論文典藏。「不是有論文嗎?」我想大家可能更有興趣的是那一本與她學位息息相關的1983年論文版本和版本的內容,是不是?

可以這麼說,這本新登錄版本私人論文的內容,好像藏在LSE婦女圖書館檔案室一個抽象的保險箱裡,但公開論文內容的鑰匙不在讀者的手上。到底在誰那裡?

誰可以把這麼一個簡單的認證問題包裝成這麼複雜的硬殼,放進上了雙鎖的潘多拉盒子裡?

作為一個中華民國的國民,我多麼希望看到自己總統的論文能夠給學術界帶來正面的學術能量,提升台灣學術地位,在世界發光。

但是我寫到這裡很累。此刻,我想回歸到平靜的日子,立馬回到美國去看家人孩子,再帶著愛犬Royal遛彎,至少牠單純多了。

徐永泰: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2019-09-18,原始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339/4054919上中下三篇

 

引言:蔡英文總統的學歷問題引發廣泛討論,目前旅居英國牛津的徐永泰博士(D Phil. Oxon.)特別親往英國倫敦大學政經學院,閱覽蔡英文總統的博士論文,並寫下讀後感一文,由世界日報獨家刊登。

首先要說明這個具有爭議性的論文,在2019年6月前在英國倫敦大學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LSE)裡是不存在的。它在2019年6月底才登錄在LSE圖書館目錄中,也是目前在全英國圖書館唯一借閱得到的論文拷貝。那它是不是可以從英國的政經學院圖書館(LSE)像圖書一樣地借出借閱蔡英文的論文 須符四條件

此刻這唯一的一份拷貝特別放存在LSE的婦女圖書館閱讀室(The Women’s Library Reading Room),借閱它需要下面四個條件。

第一要有LSE圖書館卡才能進去。如何申請?要看符合不符合LSE的申請條件。

第二,必須在指定的LSE Women Library的特別閱讀室(Reading Room)閱讀。

第三,要在圖書管理員的監督下閱讀。

第四,必須遵守作者蔡英文的要求,和圖書館檔案室的規定,不可以翻印拍照,不可以引用內容,不可以錄音,不可以用鋼筆,不可以喝水,只可以用鉛筆抄寫筆記。

2019年9月13日星期五,適逢中秋節,我早上9:30從英國牛津出發,前往倫敦政經學院圖書館(LSE Library),目的是去借閱蔡英文總統的論文。

從牛津火車站開往倫敦Paddington Station,再轉兩次地鐵 Bakerloo Line和Central Line,抵達Holborm Station是早上10:45,再走路約5分鐘,於10:50抵達LSE 圖書館 (地址:10 Portugal St, Holborn, London WC2A 2HD)。

我已透過牛津大學先辦好LSE的圖書證,刷卡後,進入四樓婦女圖書館閱讀室 ,填妥閱讀申請表(Reading Request Form),圖書管理員告知需要等約75分鐘左右,待他們從檔案儲存處拿出來,才可以開始閱讀。

我出去吃完午餐,下午1:30 再進閱讀室。圖書管理員告訴論文已經備妥,要我將背包放進儲存箱4號,把鑰匙給我,去4號玻璃儲存櫃取論文,再坐在指定的4號位子上閱讀。不可以拍照內容 (僅可以離開時拍論文外殼),聲明這是根據作者(蔡英文)的要求,不可以影印內容或用手機拍照其他部分,不可以帶鋼筆原子筆,不可以帶水進去,不可以帶手機錄音,只可以讀和抄寫筆記,其他一概禁止。我唯一可以做的也是用鉛筆抄寫或做筆記。如果在閱讀時需要離開如廁,必須將論文交回玻璃儲存櫃保管,上完廁所後,必須再從4號玻璃儲存櫃取出,閱讀規則同上。

論文管制何時解封 館方沒答案

雖然規定很多,圖書管理員並沒有不禮貌行為,只是不時地到我桌上檢查。我好奇的問圖書管理員G.女士,為什麼有這麼嚴格的要求?一篇學術論文的封存日期,如果牽涉到專利可能是例外,但也有一定期限。她說這是LSE校方尊重作者(指蔡英文)的要求。

我再問這樣的管制有沒有期限呢?什麼時候可以解封?她無法回答,但如果有問題可以email 到C. W先生處詢問。我說他是誰呢? 她說C.W先生是專門負責某些論文的Collection Manager,而且給了我他的電郵地址。我後來又問了其他管理員,他們都看著類似SOP(標準操作手冊)的指示作同樣的回答。

我此行的目的是看論文,暫時放下其他問題,決定先坐下專心看論文主體。

我拿了鑰匙到4號玻璃儲存櫃取了論文,回到4號位子坐下,深深呼吸一口氣。我告訴自己,完完全全地客觀閱讀它,不帶任何色彩,不預設立場,不被其他的資訊影響。如果有問題的地方就記下,沒有問題就越過。

我自己在牛津大學先後寫過碩士、博士論文,取得牛津大學現代史碩士,和經濟史哲學博士,前後加起來七年多,經歷過程辛苦煎熬,難以與外人共享,甘苦只有自知。如今面對別人寫的論文,我予以同樣的尊重。

2019年9月13日下午1:50 PM,我總算拿到這本論文,它是目前全世界唯一可以借閱的一本,我立即謹慎專心的閱讀,一直到 4PM。

因為無法全部讀完,於2019年9月16日星期一上午,我再度去倫敦政經學院圖書館的四樓婦女圖書館閱讀室,這一次指定3號座位,再閱讀一次,上午下午合計約4小時,再做筆記前後對照,規則同上。寫得這樣細,是因為LSE圖書館管理員也作了閱讀者的閱讀記錄。(文未完。)

來看呢?答案是不行的。那麼可不可以在LSE圖書館看呢?可以,但有條件。

論文有缺頁 多數有手改

根據LSE圖書館嚴格規定,我不能引用和轉述內容。所以我僅能作的是論文的形式報告如下:

1. 這是一本黑色外殼全新燙金字體的論文:

論文題目是“Unfair Trade Practices and Safeguard Actions” 作者是 Ing-wen Tsai,上面寫的是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PhD The School of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時間是1983年,沒有月份。圖書編號F10034,論文編號 BLPS 21 12643479。這種燙金字體外殼是全新的。

LSE網站上的備註:這份論文是蔡英文提供的個人拷貝於2019年6月建檔,論文的首頁和其他的頁數中,沒有任何考試官(Examiners)的簽字或簽收日期。為什麼LSE可以讓一篇論文在35年後登入圖書館目錄,我沒有答案,圖書管理員也無法回答,有待LSE校方解釋。

2. 整本論文分三大部分(Three Parts):

第一部分 (Part One) 有三章 (Chapter I,II,III)(page 1-60),第二部 (Part Two) 分五章(chapter I,II,III,IV,V) (page 61-298),第三部分(Part Three)有兩章(Chapter I, II)(page 299-365)。

感謝言(Acknowledgement)1頁,論文大綱(Abstract)2頁,論文介紹(Introduction)18頁,最後參考書目引用資料來源(Bibliography,但整本論文章節中沒有看到或使用這個字,通常在論文的最後部分需要列出它)約10 頁。 全部頁數按照數字是391頁。但實際上數出來要比391要多10頁,原因如 item 9解釋。

論文有三大部分Part One: Current State of Economy, Part Two: Legal Analysis of Those Issues Mentioned Above; Part Three: Laws of Countervailing Duties.

3. 感謝言部分:

作者(蔡英文)感謝她的導師 M. J. Elliott 指導, 還有其他兩位在大學的老師(基於法律問題,這裡不能提名字)的指導方向。另外作者(蔡英文)特別謝謝一位 S女士幫她的論文打字,提到她極大的鼓勵和 Typing Ability (打字能力)和校正,幫她打字完成這篇論文。

4. 論文缺頁:

第一大部分(Part One)第一章(Chapter I)缺頁 5,6,7,8,9,10,page # 4 後就直接接到 page #10,中間不見, 沒有解釋原因。我向圖書館提出疑問為什麼缺頁,圖書管理員(S.女士)無法回答。至於缺頁問題,好像之前已有其他學者曾報導過,我只能算是另一個缺頁的見證。

5. 論文中有多處手改:

Regime,手改成Regimes,如在 Introduction (引言)處的Infrigements 中間加一個“n”字母 , 變成Infringements。又如 Page 295 Chapter 後加上 “V”(第五章),手改不像是鉛筆,是鋼筆。 Page 230,是一個章節的開始,章目(title)的 “dumping”一字,手改成“injury”。錯誤以手寫更改,比較另類。

6. 論文中用的很多字是美式拼法:

譬如 Page 299英式的Analyse,寫成 analyze,Page 358英式Subsidise 拼成Subsidize。英國老師碰到學生用美國拼法就立馬改,毫不留情。若要了解這種情況,問問在英國留過學的同學,都可以告訴你類似經驗,英國學校認為你是來拿英國學位的,所以要用英文,而不是美文。這不是對錯的問題,但這是英國文化,只有入鄉問俗沒有其他選擇。

論文三百多頁 註解不連貫

7. 每一章的結尾都有單獨的Conclusion, 總共有10個,但是沒有整個論文的總結:

我的經驗不能代表百分之百正確,博士論文應當有一個總結論點 (General Argument) 。每一個chapter後面就有結論,當然很好,但沒有連貫性的總結論,會讓每一篇讀起來像是獨立的Short Essay,而幾篇合起來成為一大板塊 (Part One,Two,Three)。

8. 每一章的註解號碼都是單獨算號碼的,全論文的註解是完全不連號的:

每一大板塊的章節的註解必須反復去查,如果是獨立的Short Essay只有數十頁沒有問題,比較容易翻到後面去查。但整篇論文三百多頁的註解不連貫,在Bibliography引用資料來源的處理就顯得雜亂。

每一章節的註解註解沒有放在一頁本身,而以星號 “*” 加號碼標識,要找註解的出處必須到每一章的結束後去找,沒有清楚索引,如何找?如果要查證作者的引用資料是否正確,只有不斷地反復翻閱,很費時間。沒有辦法立即找到相關連的頁數和內容是影響論文品質的。

當然我的經驗法則不是一定百分之百的正確,不過世界級的大學要求標準是可以查得到的,也可以以其他博士論文來對照。如今的Word 軟體可以Endnote 或Footnote 立即找到相關資料,但是在沒有Word或類似電腦軟體可以使用的80年代,論文作者必須負責建立註解和頁數的相關性和連接性。還有一些在註解中提到的作者和著作,在參考資料(Bibliography)中我也沒有看到,譬如第三部分第二章的註解5,在參考資料中就沒有找到。還有類似例子,不再重複。

9. 每一章的起頭頁是沒有號碼,也沒有在 Table of Contents 顯示出,因此,實際的頁數比數出來的391頁要多10頁以上:

照理說Table of Contents 的頁數應當是與內容頁數是一致的。 比如說Part One,Chapter I是page 61-92,但是Chapter I的 title:Economics of Subsidies 沒有頁數號碼,它既不是 page 60,也不是 page 61,是多出來沒有號碼的頁數,是疏忽嗎?

可是Chapter II (page 93-171)又也發生同樣狀況, Chapter II 的title :Subsidies Under GATT 這一頁緊連接在前一個Chapter I 的最後一頁 page 92,可是它本身卻沒有頁數號碼,而Chapter II它的正文是從下一頁page 93開始,那麼Chapter II 的title 的這一頁既不是page 92,也不是page 93,變成多出來了完全沒有號碼的一頁。

Chapter III這一頁Page172緊接著前面的171頁,但是它的章目 Law of Countervailing Duties 這一頁沒有頁數號碼,既不是Page172,也不是 Page173,這與Table of Contents 的整個頁數就不合了。

簡言之,就整個論文的連續性來說,多出來的頁數會影響到讀者參閱內容時,會翻到多餘不需要的頁數,和浪費時間。這在論文的結構中是一個忌諱。不能給考試官 (Examiners)一目了然的呈現,造成視覺上的混亂會影響論文品質。我個人認為,唯一可以解釋的原因是它可能是一篇篇單獨的 Short Essay (短論文)的集合編排,必須塞入空白頁數,這樣才會發生多出table of contents總頁數的現象。

10.Table of Contents 有五頁,很不容易懂:

論文有三大部分 (Three Parts),但它的排列卻與裡面的10個Chapters 章節平行排列,還有副標題。整個Table of Contents共有五頁,我很笨拙,看了很多遍才整理出一個頭緒。第一次閱讀者不容易從Table ofContents 中看出這個論文有三大板塊 (Three Parts)的連續性,也難以找到相關的頁數和內容章節。

論文外殼燙金 用紙像傳真copy

11. 論文的裝訂是新的,但是絕大多數的內容紙質是好像傳真的photocopy,兩邊帶黑影色澤,不知為什麼?

常理推斷,如果外殼是燙金字的硬殼,內容當是相對高品質的內頁,而不是帶黑邊色澤的傳真copy,顯得外殼和內容的紙質呈現參差不齊的對比。

論文開頭的部分頁數,卻沒有這個黑影竄邊現象,如感謝言(Acknowledgement),大綱(Abstract)和論文介紹(Introduction),與其他類似傳真photocopy的主內容呈現是不一致的。為什麼論文要用fax的拷貝來裝訂呢?不懂。

12. 作者的論文大綱(Abstract):

只簡單的說明論文有三大部分(Three Parts),沒有提及她寫這篇論文意圖達到的學術目標,而總共有多少部分的說明不是已經表現在Table of Contents 裡面了嗎?這裡重複提出,徒增論文文字數量。

13. 整個論文的三個部分:

是在介紹目前的世界經濟,分析各個國家的關稅補助和防衛機制,Part One 是Current State Economy (目前各個國家的經濟),Part Two 是Legal Analysis of Those Issues Mentioned Above (法律上分析以上提及的問題)Part Three 是Laws of Countervailing Duties (反補貼關稅的法則)。作者(蔡英文)在整篇論文介紹現況較多,很少提到自己的新論點(Argument)部分較少,在論文結尾部分僅看到一些。

14. 論文中的第三部分的結尾:

作者(蔡英文)提及某大學的兩位教授提出因應反補貼商品和對付特殊關稅的的建議 (proposals),作者(蔡英文)同意他們的看法,說她也有不同的建議,但在結論中只有敘述說法 (Argument),如有算法(Algorithm)輔助更好。也許作者認為不需要?

Word或類似軟體排印、打字打的待查證

15. 關於論文內容文字的排列,我個人覺得有問題:

此論文的大部分(共334頁)都使用了Word Processing 的軟體應用排版(Justify Format鍵)。兩邊的距離和每一行的行距是整齊的,每一段文字(paragraph)看起來都是一塊塊方的格(如下面例子)雙邊整齊,應當是Word或類似軟體的排版。

有使用Justify Format的頁數,我做了統計如下:

• 大綱(Abstract)2 pages
• Part One: Page1-92
• Part Two: page 97-196
• Part Two: 202-247
• Part Two: 253-295
• Part Three: Page 301-355
• 總共頁數 334

沒有用軟體排版(Justify 鍵)排版的部分有33頁。這有兩種可能,一是電動打字機打的,二是用電腦打字,但沒有用 Justify Format鍵的,統計如下:

Introduction Page i-xviii (18 頁)
• Part One 首頁 (沒有頁數)
• Acknowledgement (沒有頁數)
• Part Two: page 93-96
• Part Two: page 197
• Part Three: page 299-300

Part Three:page 356-364
• 總共頁數 33

為了讓大家了解,我用一段完全不相干的文字(根據規定我不可以用論文的內容)做成打字機的Format和用Word排版的 Format兩個例子作比較:

• A Sample with Typing Align Left format
• A Sample with Word Justfied Format

(圖略)

為什麼在這裡提出這些內容文字排版的問題呢?因為這與輸打論文的年代是有絕對關聯性的。

16.本篇論文的排列呈現的方式:

論文的排列呈現大部分(90%)是屬於後者 Word Justified Format,電腦排版雙邊整齊一致,應用了Word 裡面的 Justify Format 鍵,空格間用軟體計算,所以每一段(paragraph margin)整齊,這是不是80年代用打字機辦得到的?有待專家去查證,它究竟是打字機打的論文,還是Word Processor處理的?

可是為什麼還有33頁沒有使用這個Justify Format呢?為什麼同一篇論文不統一format呢?它代表什麼意義呢?最容易得到的解釋是:或許作者認為整齊不整齊沒有什麼關係,也許是疏忽。可能還有很多原因,我不知道是什麼。

但若仔細端倪 page 356-364,牽涉到論文結尾作結論的時候,這9頁與前面緊連的敘述立馬出現排列格式不一樣,為什麼?我想只有作者本人可以親自解釋,和當這篇論文能夠攤開來,讓更多的專家學者鑒定內容時,也許才會有答案。

畢業35年 圖書館才收到論文版本

以上是我看完蔡英文總統提交LSE論文做的筆記和心得,根據校方圖書館設限規定,我沒轉載論文的內容,也沒有延伸其論文的學術專業論點。作為一個歷史學的研究者,我希望能夠盡微薄的力量,在這篇論文提出形式性問題,在這一段混淆的資訊時代,我們必須謹慎地和客觀地去看問題。

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和限制下,我僅能從論文本身的裝訂、頁數統計、缺頁的指出,手改部分,索引和章節排列,註解的排列和尋找方便度作整理;尋找作者意圖達到的學術貢獻,和最後對論文是否用打字機或電腦排版的缺乏一致性提出質疑,做一個綜合的報告。

蔡英文總統的這篇論文是2019年6月28日在LSE Library新編入圖書資料庫,也就是在紀錄上顯示1984年畢業後的35年,LSE圖書館才收到她的個人論文版本,而編入書目。為什麼?這也只有作者(蔡英文)本人LSE校方當局才能回答的。

這篇論文符不符合博士論文品質?是不是一篇經過驗證的博士論文?有沒有上繳論文的確實日期?有沒有經過博士論文考試?博士論文導師是誰?有沒有 PhD Log(博士生與博士導師在考試前的每一次見面會談記錄)?到底花了多少個月寫論文?兩位主考官(Examiners)是誰?有沒有主考官的口試記錄和評議?包括她有沒有交LSE 1983/4年的學費等重要資訊,都不在我這篇報告之中。

任何人若以我這份報告,做出自己的意見和揣測,將是他/她本人的問題。我只對本報告的文字負責。

另外,這篇論文在作者(蔡英文總統)的要求下,得到LSE校方的支持,設下超乎尋常的嚴格閱讀規定, 讓讀者學者費時費力的去閱讀,設限合理不合理,符不符合學術傳承倫理,要看各方面包括LSE本身對這件事是否願意解釋,我在此不做任何評論。

徐永泰 博士(D Phil. Oxon.), 寫於英國牛津 17 September 2019

(徐永泰,牛津大學近代史碩士、經濟史博士、牛津聖約翰學院開發局董事,現任美西華人學會理事長,洛杉磯公開賽創會會長和財務長。)編者註:內文插題由編輯加入

2020/5/20

相關資料:2019-2022


https://depart.moe.edu.tw/ed2200/News_Content.aspx?n=90774906111B0527&sms=F0EAFEB716DE7FFA&s=47BB42C08A141DA3
教育部回應有關蔡總統任教大學資格審定議題
2019.07.19 / 高教司

教育部於108年7月17日接獲立法院陳學聖委員來函關切,希望教育部及當年提報審查蔡總統任教大學教授資格之學校於7月19日下午3時前提供蔡總統升等論文及相關應備文件。經查蔡總統任教資格係由國立政治大學依62年6月22日修正公布之「大學及獨立學院教師資格審查規程(簡稱教審規程)」規定,分別於73年及79年函送專任副教授及教授資格文件到教育部審查,經教育部依規定審定通過並核發證書,茲說明如下:
一、副教授資格部分:係於74年10月28日由教育部李煥部長主持之「學術審議委員會第16屆常務委員會第16次會議」決定審議通過。整體程序為教育部依教審規程第5條第1款規定審查國立政治大學73年12月8日(73)政人字第3057號函所報蔡總統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法律系法博士學位、博士論文以及刊載於72年12月〈政大法學評論〉之「國際貿易法數原則在經濟結構轉型及蕭條期之運用及演變」與72年6月〈政大法學評論〉之「國際貿易中國內市場之保護」著作,提經教育部74年10月28日由李煥部長主持之「學術審議委員會第16屆常務委員會第16次會議」決定審議通過,案內同意政大送審教師資格包含蔡總統在內共計副教授4名、講師4名及助教2名。
二、教授資格部分:係於教育部80年2月22日由毛高文部長主持之「學術審議委員會第19屆常務委員會第8次會議」決定審議通過。整體程序為教育部依教審規程第6條第1款規定審查國立政治大學79年8月28日(79)政人字第2179號函所報蔡總統升等教授資格審查履歷表及升等著作「我國重行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研究之一、二、三(國際貿易法專題研究)」,提經教育部80年2月22日由毛高文部長主持之「學術審議委員會第19屆常務委員會第8次會議」決定審議通過,案內同意政大送審教師資格包含蔡總統在內共計教授5名。
……因教師資格審查著作都是社會各界可以自行查閱的公開學術文獻……教育部皆無需留存,僅留存教師資格審查履歷表(內含送審著作清單)……
……關於蔡總統之倫敦政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置放於特藏閱覽區(Special Collection Reading Room)供申請學術閱覽……獲許可拍攝論文封面及內頁館藏條碼如附……
……關於蔡總統升等著作……洽請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及中原大學協助,拍攝其圖書館收錄典藏之實體書籍封面、目錄及出版資訊如附。
綜上,蔡總統博士學位論文及升等著作,經教育部審慎查證確認無誤……




施芳瓏臉書
—(2019.06.12)我們大學裡的一位圖書館員,針對近來許多私人 emails 的詢問,就事論事地回答他們的單一問題:“LSE Library has never had a copy of Tsai Ing-wen's thesis”。但大學圖書館從未有蔡英文論文的副本,和蔡英文被授予博士學位是二回事,不是嗎?……博士學位授予的記錄,不是由大學圖書館,而是由學生資料館負責。要查詢蔡英文的博士學位,為何不向 LSE Student Records Office 詢問?

—(2019.06.20)LSE 花了很多人力成本,多方諮詢查証中,近期將會公佈論文的謎底。

—(2019.07.12)日前,不是才再次發布聲明確認:「我們檢查了我們的記錄,倫敦政經學院和倫敦大學都證實蔡英文於1984 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LSE 並提供當年獲頒學位的學生名單,Ing-Wen Tsai 出現在 Higher Degrees Awarded 1983-84 Ph.D. 欄下,以茲證明。

—(2019.07.12)我替「台灣」向他們的沮喪氣餒表示歉意,送了花,也送了巧克力,又送了酒,您們還要我繼續幫「台灣」向外國人送什麼賠不是?

—(2019.07.14)LSE 該致歉的,也許是在回答查詢時的小疏失……據悉,這是因為那本論文不見之後,它就被從 Senate House Library 圖書目錄刪除,才有初次誤以爲「never received 沒有收到」的答覆……熟悉倫大圖書館系統者就知道,蔡英文的博論有出現在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的論文電子檔查詢中心(e-theses online service EThOS),表示一定曾經存在過 Senate House Library。

—(2019.08.30)我哪有那麼大的本領主導媒體?!別傻了,我是作者,連自己在 FB 的撰文,被媒體轉貼,事先也沒被尊重告知一聲;轉貼之後,連送一個引用我撰文的新聞稿也沒有。

—(2019.09.10)只因爲校方作法(35年前)不如台灣的完善,更新的訊息沒有換紙重寫,直接在上面塗改,也會被說嘴成「蔡英文竄改學生記錄」……近二十年來,有電子簽名的技術,是與原件相同的校長簽名。但這是 35年前……基於版權的規定,在 30多年前的論文,任何引用或複製都需要作者的書面許可。

—(2020.01.10)“The LSE Statement on PhD of Dr Tsai Ing-wen” was released on 8 Oct 2019. As is standard UK practice for media comment, this was from an LSE spokesperson.(→按照英國媒體評論
標準慣例,2019.10.08的聲明出自LSE發言人!)

—(2020.01.17)LSE released a news "LSE alumna Dr Tsai Ing-wen re-elected” on 15 January 2020. As is standard UK practice for media comment, this was from an LSE spokesperson.(→按照英國媒體評論標準慣例,2020.01.15的新聞稿出自LSE發言人!)

—(2020.05.19)從 2007至 2014年七年的 48萬英鎊,不是中華民國政府的錢……2006年,就取得英國公民權。




https://www.facebook.com/hwanclin/photos/a.110692416971240/151632919543856/?type=3
論文門姚孟昌
2019.11.12 / 林環牆
姚孟昌……於2003年獲得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法學博士……為了補強蔡英文「博士學位」的真實性,姚孟昌也隨即於6月12日在其臉書發表一篇他自己虛構的故事(已截圖)。我把姚孟昌的這個故事一字不漏地寫在下面:"我在倫敦大學讀法律博士班時,看過蔡英文的論文。她的論文藏在Senate House Library。紙本且只有一本,因此是限閱。只有專業研究者且有必要,可以提出需求,圖書館才會出借。論文限定在圖書館「館內閱讀」。假如你不是倫敦大學的博士生,你還真的沒有機會讀到她的論文。倫敦大學的博士論文,封面只有題目以及作者的名字,再也沒有其他。因為倫敦大學要求作者必須為論文負全責。我的博士證書就是以大學委員會名義認證,然後由大學頒授。就跟各位在網路上看到蔡英文的博士證書一模一樣。"當時這個虛構的故事,在網路世界廣為流傳……如果你不是心虛,為什麽要在我的「獨立調查報告」發表後,你把那一篇虛構的故事刪掉?同時關閉你的臉書一陣子?凡走過,必留痕跡。

※ 編按:林環牆另於2019.11.09臉書貼文:林桓碩士論文完成年份竟然突變!



蔡英文初選逆轉勝 扁:會是分裂的開始嗎?
2019.06.14 / 陳水扁
民進黨2020總統初選全民調出爐,蔡英文不只逆轉勝,還所向無敵分別大贏賴清德8.2%、韓國瑜11%、柯文哲13%,您相信嗎?阿扁打死也不相信。阿扁從立委時代就有自己的民調中心,加上各二次市長與總統選舉,對民調不敢說是專家,至少也有將近30年經驗。從未看過五家民調結果是從一個模子印出來,高低差都是2,蔡英文34~36、賴清德26~28、韓國瑜23~25、柯文哲21~23。這絕對是抽樣題庫提供者中央黨部的母體出了問題,去年1124縣市長選前民調與投票結果已有出入,還是經人動了手腳?……而去年1124「討厭民進黨」「教訓蔡英文」的選民更應反省懺悔,並從屏東枋山一路跪到台北總統府,親自跟蔡總統認錯道歉,害死蔡英文16年黨齡只幹了8年半的主席!?初選結束會是分裂開始的夢魘嗎?!

※ 編按:出自臉書《陳水扁新勇哥物語》!另可參看《阿扁踹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TeKOrbhNI8&feature=emb_title 或民視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Fm9tUjUXg



https://www.facebook.com/hwanclin/posts/123274355713046
倫敦政經學院100週年法律系名人錄裡,沒有亞洲第一位女總統蔡英文
2019.09.11 / 林環牆
蔡英文沒有被列入倫敦政經學院(LSE)100週年法律系的名人錄裡,的確很耐人尋味……有人說:蔡英文是有列在LSE校友的世界領袖人物名單裡,並以法學博士(PhD Law 1984)尊稱。這份名單的確可在下面的LSE網站找到:http://www.lse.ac.uk/about-lse/lse-people……但是我要在這裡強調,這份名單關於誰是博士與誰不是博士的區分,並不是那麼精準。例如:同樣是LSE校友的迦納總統(1960-1966)夸米 庫如瑪(Kwame Nkrumah),他也一樣被列在同一份名單裡,並冠以1946年的博士尊稱。事實上,庫如瑪總統僅在LSE讀了一個學期(One Term),即退學(withdrawal),並沒有取得LSE的博士學位,終其一生也沒有在其他大學攻讀到博士……



https://www.ncl.edu.tw/information_237_10588.html
國圖版論文的作者聲明
2019.09.26 / 蔡英文
這本博士論文"Unfair Trade Practices and Safeguard Actions"(不公平貿易與防衛機制)完成於1983年……論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檢視了1980年代全球經濟與貿易的情勢變化……並試圖提出筆者對於補貼、傾銷、緊急防衛措施等法規的解決建議……至於多年前的研究還有多少參考價值,也虛心留給讀者做專業的評斷。原本應該存放在母校圖書館的論文,不知何故失去蹤跡。對於所引起的政治風波,波及倫敦政經學院及筆者已故的指導教授Michael Elliott,內心深感遺憾。事實上,校方學生檔案中留存的「博士論文及口試通過證明書」(1984.1.23)及「博士學位授予通知書」(1984.2.8),已經說明了一切……

※ 編按:這兩份文件皆無經辦者親筆簽名!



中研院學者:不懂的人才拿蔡英文論文做政治攻防
2019.11.02 / 自由時報簡惠茹
張谷銘表示,博士論文在取得學位前是否可以拿來發表,不同國家、不同學科都有不同做法,例如德國是拿到博士論文之前,論文就要先出版,而英國和美國都是沒有一定要出版的規定,依循英國大學的作法,蔡總統的論文並未出版,所以畢業之後將論文部分內容修改增訂後,出版成論文,沒有重複出版的疑慮……至於是否涉及自我抄襲的問題,張谷銘指出,每一個學者的學術研究都是一路發展而來的,後面的論文當然是建立在前面的研究基礎之上,重點在於後來發表的東西是否具有原創性,是否有新的內容,而不是不能指涉到自己以前的研究,自己引述自己以前做過的東西是很常見的,如果要說這是自我抄襲,這個概念不成立……張谷銘也指出,英國的口試過程規定指導老師一定不能擔任口試委員,不僅老師不能當主席,甚至不能進入口試會場,希望讓口試結果更客觀,口委也會找跟學生研究領域相同但是沒有私交的。 



19萬份連署書遭收購 呂秀蓮痛批:恐是為不分區提名去「送禮物」
2019.11.05 / 風傳媒黃信維
副總統選舉連署日前截止,前副總統呂秀蓮在收件截止前宣布退選,也未將連署書送出。對此,呂秀蓮今(5)日召開「三一九2.0版」記者會痛批,連署沒有過關「是有魔鬼在作怪」……某甲有連署10萬份、某乙有連署9萬份,本來答應給C,但是C要回收連署書時卻被D搶走,而這19萬份的連署也沒有交回,到送交截止時,志工也遲遲沒有等到。呂秀質疑,有「大收買家」來收買了連署書,有人用收買的方式,把連署書劫走了,恐怕是要獲得不分區的立委提名去送禮物……某某人分明有設攤連署,但也沒收到連署信……甚至還有志工偷偷把連署書丟到垃圾桶、也有人來竊取資料……她呼籲應要查明真相,不該在總統蔡英文領導下,導致民主輸了……她也特別提醒大家,「……等到選前的1月10日,又要發生一次三一九事件、110子彈門,怎麼辦?」……也有人看到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造勢場有連署書攤位,卻也沒收到,聽說是因為後來國民黨評估,讓韓國瑜與蔡英文對決「會比較好打」。
 


徐永泰:倫敦政經學院83-84校友會名單沒蔡英文
2019.12.08 / 世界日報楊青
7日在美西華人學會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上,專題演講「如何辨認博士論文的真偽 – 從英國倫敦大學╱LSE頒授學位談起」……論文不連號、不連貫、缺頁,手寫修改,電腦打字,論文缺少結語等等,都令人匪夷所思。徐永泰指出,蔡英文的博士論文是用Word格式打印,事實上Word是1985年才面世,比蔡英文獲得博士學位晚兩年……徐永泰表示,根據倫敦政經學院對外公開的官網,可以查到該學院1950年到目前爲止所有畢業生的名字。但在該校1983-1984校友會名單上,沒有出現蔡英文的名字。而倫敦政經學院信息管理部負責人日前給他的信中明確表示,「我們確定LSE法律系沒有有關她的博士相關的(論文口試考官和考評報告)的記錄……



蔡英文論文門世紀醜聞再添新證據
2019.12.20 / 林環牆
LSE的資訊與紀錄經理……在回覆關心台灣事務的自由撰稿人Michael Richardson的一份電郵裡清楚地表示,蔡英文當年在LSE的博士論文口試(英國稱為“viva”)是1983年10月16日。但是經我們的仔細查證, 這個口試日期……竟然是星期日。星期日是絕大多數歐美國家上教堂做禮拜的日子,幾乎沒有人會到學校上班……倫敦大學學位產製室(Diploma Production OfficeMs. Ronnie Pereira 回覆電郵指出……「請注意,基於安全與防範詐騙,我們不提供所頒發證書的掃描拷貝版。



從台北刑警約談Jason審視2020總統大選做票疑雲
2020.04.10 / 林環牆
一位網友Jason Lee最近(3月28日)上傳「蔡英文做票,必須下台」的視頻到YouTube後,引起高度關注……這個視頻提出許多不尋常的問題,引發總統選舉做票的揣測與質疑,中選會實在有必要出面說明。但是政府卻是動用刑警,3月30日晚間,在沒有搜索票或傳票的情形下,直接按門鈴侵門踏戶,把Jason Lee帶回警局約談,並以社會安全維護法逼迫下架……我們稍微回想一下,2004與2012總統大選,兩位前總統陳水扁先生與馬英九先生都曾被質疑做票。但有人因此被刑警約談,並下架在網路的貼文或視頻嗎?那麽為什麽謊報學歷參與總統選舉的假博士蔡英文敢一意孤行,收編媒體與名嘴,任意認定假新聞,管控資訊的流通,進而以司法威嚇箝制言論、侵犯人權……目前Jason Lee被迫下架的視頻已有其他人接力上傳至YouTube與DailyMotion,真的建議大家前往觀看: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pfJlOE-DPIDailyMotion: https://www.dailymotion.com/video/x7t0y8t

※ 編按:刑事局在一開始就開記者會指責此視頻為移花接木、訊息不實,將依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究辦,但法官認為屬於言論自由範疇而不罰;而後刑事局便決定改以侮辱公署之罪名,二次送辦!不過,選務手冊於2019年10月印製後,經監察院糾正,中選會確實已更正選務程序為:投票後,開票前,將宣布領票數和餘票數。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亦宣稱此網傳影片為錯誤訊息,但是並未否認不透明票箱內有夾層、用神奇水蠟筆計票等容易引發作票疑慮的工具存在。



蔡英文「論文門」案張惇涵挨告 法官勸他:不要自己扛
2020.05.29 / 聯合報王聖藜
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就總統蔡英文博士學位疑雲開記者會護駕,指台大新聞研究所前所長彭文正的評論不實、揚言提告,彭自訴張加重誹謗;台北地院今天開庭,張辯稱,有關彭文正的新聞稿是自己寫的,沒有經過蔡英文同意……法官卓育璇問張惇涵發稿前有無查證?張答,總統府曾說明蔡英文有申請博士證書,且府方發言人臉書也有揭示蔡英文在倫敦政經學院的學生紀錄表,蔡英文1984年畢業證書影本可輕易查詢,他是本於認知才發布新聞,不過,張的回答引起法官反問「難道僅憑影本就要相信你嗎?」、「提出正本很困難嗎?」彭文正的律師團追問張惇涵要告彭文正、是否蔡英文同意?法官認為與案情有關,勸張說「事實怎樣就怎樣,不要自己扛責任」,隨後,張惇涵說,會在記者會稱要告彭文正,是因對賀德芬教授提告之後,蔡英文有授權對論文案有不實指控、且嚴重者可以提告……彭文正的律師團聲請函調蔡英文向倫敦政經學院申請補發證書、1983年口試委員會等相關歷史紀錄,並向教育部函調蔡英文1984年3月申請擔任副教授提出、現列「密等」的論文;張淳涵的律師團方面則表示,兩周內以書狀說明意見。



彭文正教授答辯稿
2020.10.14 / 彭文正
被告彭文正詆毀國家元首,誑稱蔡英文於1984年未完成並繳交博士論文云云;其間蔡英文先後提出了五個不同的博士論文題目以昭公信,被告不以為然;告訴人蔡英文旋即提出與Mr. Michael Elliott合著、並含444個錯字的黑皮精裝博士論文一冊,被告視若無睹;蔡英文又指稱其兩年獲得1.5個博士學位,被告仍不採信;總統府發言人且提出蔡英文之就學學生紀錄表,並表示因為太過優秀以至於免註冊、免繳學費,被告依然不採信;發言人同時亦提出蔡英文之口試通過通知函及博士學位取得通知函,這兩份文件因為匆忙之故無人簽名,被告彭文正竟然不體諒;告訴人蔡英文總統宵旰憂勤、無暇理會被告持續之騷擾,復指示證人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代為釐清。教育部高教司長於2019年7月19日,拿出一本蔡英文於2019年完成之黑皮精裝論文,證明蔡英文女士曾經以此博士論文於1984年間申請升等政大副教授,被告仍然不願相信;此外,被告竟然於2019年10月19日前往英國倫敦大學,親自查訪總圖書館及高等法律研究院圖書館之圖書館員;這還不夠,被告又親自翻閱蔡英文女士1984年畢業之同班同學Dr. Jose Molina之博士論文,兩相比對;尤有甚者,被告於倫敦期間,還召開了一場國際記者會,將其蒐證結果昭告媒體,對於泱泱大國中華民國元首之不敬,莫此為甚。

此外,被告追究1980年代蔡英文同學在倫敦大學求學經歷也就罷了,竟然得寸進尺,意圖窺探蔡英文教授在台灣的任教經過。明知所有與蔡英文教授相關之東吳大學及政治大學聘任資料都已經配合修改、並封存到2049年12月31日,蔡英文總統甚且派任總統府副秘書長劉建忻前往考試院任秘書長處理善後,被告彭文正仍然窮盡各種手段刺探蔡英文教授在1983到1992年間的任教和升等過程,實屬冥頑不靈、惡習不改。

被告彭文正係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新聞及大眾傳播學博士,雖無1.5個博士學位,但亦曾經擔任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及所長、主任,前後長達二十年,指導碩博士論文超過一百篇,不可能不知道博士學位相關規範,竟仍以蔡英文沒有畢業論文云云,連續詆毀國家元首。

被告於總統府發言人召開記者會說明之後,仍然不知收斂,於全國最勇敢之政論節目「政經關不了」中,天天抨擊蔡英文女士沒論文、假博士云云,至今超過450集,從無一天間斷;開播至今一年半期間,共累計8600萬人次收看,觸及全球6.6億人口,影響蔡英文名譽甚鉅。

「政經關不了」節目中竟然無視於司法素來為政治服務之生態,仍不斷挑戰司法,起底司法官為政治服務之優良事蹟;尤有甚者,節目又有憑有據,使21萬粉絲深信不移。隨後被告又將節目內容濃縮翻譯成英文版,提供海外電視播放;除此之外,被告還不惜斥鉅資聘請英國律師在英國興訟,狀告國家元首。

被告彭文正明知告訴人證據皆已湮滅,仍然夸夸而談,跟不上證據的發展,又煽惑兩位素孚眾望的優秀律師為其辯護。被告身為知識分子,還擔任過第一屆檢察官評鑑委員會委員兼發言人,2013年承辦過檢察總長黃世銘和檢察長陳守煌洩密關說相關案件,理當諳熟法律實務,竟然於2019年11月12日隻身前往北檢投案,又打電話查詢告訴人姓名、並請求開庭審理未果,無視於檢察官黃偉奔波忙碌於政治司法案件;對於書記官未必起訴之暗示,竟不知感恩、不識好歹,簡直自不量力、膽大包天。

基於以上羅列之積極犯意及變本加厲之犯後態度,請檢察官具體求處死刑,以昭炯戒,以彰國法。




黃偉升官 狗尾續貂
2021.07.27 / 彭文正
台灣史上第一椿總統告平民的刑事案件,在台北地檢署2021年愚人節前夕同時寄發「起訴書」和「不起訴書」給同一被告的鬧劇之後,2021年7月28日上午9時30分將在台北地方法院刑事庭上演續集。劇情撲朔迷離之處如下:

1. 蔡英文 Tsai Ing-wen告彭文正「違反總統選舉罷免法」的選他字卷宗,都還沒有依彭文正聲請調取卷宗供檢、辯及法官閱覽,要如何開庭整理爭點?又要如何決定追加黃偉漏掉起訴「違反總統選罷法」意圖使人不當選罪呢?


2.彭文正告蔡英文「誣告」的卷宗都還沒有依彭文正聲請調取卷宗供檢、辯及法官閱覽,要如何開庭整理爭點?


3.黃偉檢察官明顯失職,或有意或無意,把我方最重要的兩份足以讓正常人合理相信蔡英文沒有合格博士論文的書狀(1)補充告訴理由狀及(2)調查證據再聲請狀,訂入誣告卷宗內;審判法官在沒有調卷審查這兩份書狀及所附20多項證據之前,如何能周全客觀地整理本案事實、證據及法律上爭點及不爭執事項呢?


4. 物證中至少16封以上之英文影印信函及文件,至今尚未依法及依被告聲請翻譯成本國文字,致使証據違法、無法驗證為有效,要如何整理證據上爭點?


5. 被告自2019年6月評論論文門至今,遭受死亡威脅、跟監、駭客入侵、國家機器介入等多起生命及人權遭侵犯事件。又值疫情嚴峻,法院所訂庭期,未考慮被告自國外返國需受集中隔離的潛在國家暴力風險,在未完備作業流程下率爾開庭,為何剝奪被告親自到庭的防禦權?


6. 以上訴求,被告及律師多次遞狀聲請,包括:聲請(一)、(二)、(三)狀、準備狀、刑事陳明狀、聲請證據保全狀、聲請調查証據狀、及陳報檢方應追加狀等⋯,除”駁回保全證據”外,至今均未獲法院隻字片語回應。


被告彭文正教授及委任律師李震華、張靜將拒絕出庭,以表達對司法程序不周全、不公正的嚴正抗議。




假博士告真博士
2021.10.20 / 彭文正
今天對我來說,別具意義;因為論文門終於可以走出偵查不公開、進入形式上公開審理的法院,可望窺見一絲陽光。

兩年前的今天,我親自到英國倫敦大學和倫敦政經學院上窮碧落下黃泉地搜尋蔡英文1983年的論文,結果連個論文編號都找不到。

兩年過後,起訴我的檢察官、審理我的法官,你們去過英國倫敦大學了嗎?

你們憑著傳真、影印和電子郵件就要縱放詐騙犯並且入我於罪嗎?

今天我無法出庭,我的內心沉痛無比,因為一個無能顢頇的防疫政策,讓我們這些在海外完成完整防疫措施和檢驗的人回到台灣仍然要被集中隔離;因為情治單位的白色恐怖再現,連我在美國都還要跟監我,威脅著我身邊幫助我的家人和朋友。

我拒絕出庭,也無法出庭。

我正告所有用政治和司法手段迫害我的人,我放棄言論自由的抗辯,代表蔡英文的國家公訴檢察官請不要浪費時間在這個法律的論辯上;我唯一的抗辯就是「蔡英文是個假博士」。

我對於這900多個日子以來所堅持的事,毫不後悔;對於一路支持公理正義的朋友們,心存感激。

我的律師張靜和李震華會全權代表我闡明我的法律立場,並轉達我給劉承武檢察官和姚念慈法官的一句忠告:「以良知做見證,對歷史負責任」。




為萬千台灣人民聲討蔡英文書
2021.12.25 / 張靜
僭取大位的蔡英文,性實偽詐,出身窯門,靠私人關係謀教職,憑虛假學位得陞遷,藉1450圖分化,造817萬獲連任;加上親近奸邪、殘害忠良、控制媒體、染指五院、製造對立,以一己之意為黨意,再以黨意消滅民意,真是人神共憤,天地不容!

她還包藏禍心,意圖藉修憲永久執政,其專制獨裁,嗚呼!陶百川之未現,鄭南榕之已亡,感台灣民主法治之將盡,嘆我國自由人權之遽逝!

今日台灣,全面執政,換來的卻是民選皇帝:行政專斷、立法唯諾、司法應聲。蔡英文非但成陸、海、空、網四軍統帥,還一手將台灣公務體系導入無恥的地步。唯「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觀諸蘇貞昌、陳菊、許宗力、柯建銘、陳時中、李進勇者流,雖居廟堂之高位,品德修養卻甚為低下,更視反對民意如水火!君無品無德,上樑不正下樑歪,國之將亡矣!

今乃藉蔡英文論文門之律師身分,不揣淺陋,不自量力,登高一呼,籲請台灣人民一起聲討蔡英文,願台灣人民為台灣國運共盡一份心力。請看未來台灣,竟是誰家天下?唯萬千台灣人民耳!


※ 編按:跟據童文薰律師的調查,蔡英文的父親蔡潔生共有四房,但皆無婚姻關係,並在美軍營區旁邊設立的飯店中提供「特殊服務」。



https://www.eatnews.net/blog/20220210-1/
英國大學包庇蔡總統博士學位詐欺聯合聲明
2022.02.10 / 林環牆、彭文正、賀德芬

……大量的證據已經證明了蔡總統從1983年到1984年的博士騙局。……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英國兩所著名的大學——倫敦大學和倫敦政經學院——選擇包庇蔡總統造假的整個醜聞。


兩年多前,倫敦政經學院於2019 年10月8日在其網站上發佈了一則未署名的聲明,為蔡總統的欺詐行為背書。最近,倫敦大學也出於同樣的目的發佈了一則未署名的聲明。儘管未註明日期,但該聲明最初於 2022 年 2 月 3 日上線。


這兩個未署名的聲明在道德上或法律上都不具正當性,這兩則聲明是兩所英國大學的恥辱。此外,我們必須指出,這兩個聲明實際上是相互矛盾的。


例如,倫敦政經學院聲明聲稱「總圖書館(SHL)的記錄證實,他們收到過一本論文並將其送交給高等法律研究院(IALS)。」但這種不誠實的說法被倫敦大學發表的最新聲明揭穿。現在,倫敦大學聲明說:「目前還不清楚論文是否交存大學圖書館,……」


……(倫敦大學的)這則聲明說,蔡總統「在兩名審查委員提交和審查她的論文後,於 1984 年 2 月被授予博士學位」。這與 1984 年3 月 14 日的學位授予日期嚴重分歧,該日期出現在我們前面提到的三個博士學位證書中。倫敦大學的意思是說1984年授予蔡總統「兩個博士學位」嗎?這是個謊言,不是嗎?


其次,這則聲明稱「雖然尚不清楚論文是否交存在大學圖書館,但這與蔡博士的博士學位無關,該博士學位是正確授予的。」這種說法嚴重損害了大學的誠信和聲譽,因為它完全違反了倫敦大學1982-83年的內部學生條例(參見第 1511 頁的第 11.7 項):「候選人將被要求提交三份打字或打印的論文,其中兩份必須按照教務長的指示裝訂。第三份至少必須適當地裝訂。」


今天,我們三位台灣人教授在此敦促倫敦大學和倫敦政經學院向世界說真話並且誠摯道歉。否則,目前的醜聞其嚴重程度將遠遠超越2011年的格達費醜聞。


※ 編按:英文版請見
https://www.eatnews.co.uk/blog/a-joint-statement-british-universities-side-with-president-tsai-on-doctorate-scamm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UraZlMnZWc
「確認博士論文不存在」之訴聲明稿
2022.12.23 / 彭文正

世界四大寶藏「死海古卷」、「黃金約櫃」、「所羅門王寶藏」和「蔡英文論文」2022年12月23日有了重大發現。


比起死海古卷的1600年,黃金約櫃的3100年,大衛魔術嫡傳弟子,現任職於台北地方法院民事庭的張詠惠法官,只花了三年就把這本遺失了39年的「蔡英文論文」給「找」到了。

張詠惠法官今天的判決,堪稱世界第五大寶藏。她獨步全球的創舉包括了:
1)獨創以言詞辯論証明論文存在的方法,是二十一世紀方法學上的重大突破。
2)獨創以散裝草稿推斷論文完成,是二十一世紀演繹法的重大修正。
3)獨創肉眼紅外線取代碳十四年代鑑定法,是二十一世紀考古學上的重要發明。


在此,謹對台北地方法院法官張詠惠及院長黃國忠擇惡固執的情操表示折服,也期勉他們今日既然能「橫眉冷對千夫指」,2024年520後也能在看守所內「俯首甘為孺子牛」。



 

(其他資料尚在整理中)